2025第6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元宇宙数字化技术创新大赛

《3D/VR/AR/AI数字化虚拟仿真主题赛项竞赛办法》

平台发布

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——

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技术教师大赛-3D/VR/AR/AI数字化虚拟仿真主题赛项

1. 赛项背景

为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,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,促进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,激发高校教师的工程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,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,经研究,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决定举办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——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技术教师大赛-3D/VR/AR/AI数字化虚拟仿真主题赛项。

2. 组织机构

(一)主办单位

中国高等教育学会

(二)承办单位

北京昆仑三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(3D动力)

(四)组织机构

大赛设立组委会、大赛办公室和专家委员会。组委会是大赛的领导机构,负责大赛的组织和决策;专家委员会负责审定比赛内容、竞赛方式、赛事规则,负责组织大赛的评审工作;大赛办公室负责大赛的具体实施工作。

3. 赛项设置

3D/VR/AR/AI数字化虚拟仿真主题共设7个赛项:

赛项代码赛项设置任务内容赛项细则文档下载
T13D设计与3D打印命题方向3D扫描、逆向工程、3D检测、再创新设计、3D打印等全流程项目实操应用          T1.细则点击下载>>>
T2面向专业课程教学的VR创新应用命题方向专业课程设计、VR课程资源制作、VR交互制作、VR发布等项目实操应用T2.细则点击下载>>>
T3面向实训实践的VR/AR创新应用命题方向实训实践场景设计、VR/AR实训课程资源制作、VR/AR交互制作、VR/AR发布等实训项目实操应用T3.细则点击下载>>>
T4面向行业项目的3D/VR/AR数字化虚拟仿真开发与应用3D/VR/AR数字化虚拟仿真项目开发与应用、VR/AR软/硬件交互系统与平台项目创新应用、VR/AR产品/设备项目开发应用/
T53D/VR新零售电商创新创业应用

新零售·新设计·新制造模式下创意/创造/创新/创业团队项目发布与协同应用

3D时尚设计·个性爆品、师生保荐各地特产、原创定制·DesignStore

待定
T6工业互联网/大数据创新应用大数据采集、数据挖掘分析与决策、工业应用结合/设备物联、工业过程监控管理、工业互联网应用展示T6.细则点击下载>>>
T7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人工智能的数据、算法和处理/引擎、机器深度学习应用、人工智能产品及无人产业领域应用
/

4. 奖项设置

4.1. 各赛项分别设置一等奖、二等奖和三等奖。

4.2. 根据参赛单位组织及获奖情况综合排名,颁发大赛“优秀组织奖”。

5. 参赛对象

5.1. 高等学校在职教师(包括专业基础课教师、专业课教师、实验教师、实验技术人员等),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参赛。

5.2. 高等职业院校(高职、高专、成人高校)实验教师和相关专业专职骨干教师,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参赛。

5.3. 3D/VR/AR虚拟仿真主题赛项不分本科高职组别。

6. 校内初赛选拔

6.1. 鼓励各高校组织校内初赛选拔,作为提高教师队伍3D/VR/AR/AI数字化虚拟仿真工程应用技术能力、推进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3D/VR/AR/AI数字化虚拟仿真改革创新实践探索的重要工作抓手,以赛促教、以赛促研、以赛促创、以赛促产,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发展。

6.2. 校内初赛选拔由参赛院校自行组织。

7. 参赛报名、项目报告提交与赛区选拔

7.1. 经参赛院校校内初赛选拔推荐,代表院校参加赛区选拔的团队,须登录大赛官网https://3dvr.3ddl.net进行赛项报名。参赛报名不收取任何费用。报名截止时间为2020年6月30日。

7.2. 每所院校可以报名参加多个赛项,每个赛项可以报名参加多个团队,每个参赛团队2-5人。

7.3. 参加赛区选拔的参赛团队,须在赛项官网https://3dvr.3ddl.net在线提交参赛项目报告及参赛报名表。参赛项目报告提交截止时间为2020年7月31日。

7.4. 项目报告应在https://3dvr.3ddl.net官网按提示要求进行网页上传展示;项目报告原件及其附件原数据资料等上传至网盘,并将网盘地址及提取密码等按要求在官网提交。

赛项代码赛项项目报告要求
T13D设计与3D打印
  • 面向课程/专业/实践教学或行业专业应用的3D扫描、逆向工程、再创新设计、3D打印、3D检测等三维数字化全流程项目实操参赛报告。

  • 报告内容应包括项目背景与准备,全流程实操记录,过程重要节点关键数据,结果与报告,分析与点评、教学创新应用等。

  • 报告形式不限,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图片、图表、视频、数据/数字模型/程序代码等。

T2面向专业课程教学的VR创新应用
  • 面向专业课程设计、VR课程资源制作、VR交互制作、VR发布等的参赛教学课件。

  • 报告内容应包括项目背景、原理流程、项目开发过程、关键数据、创新点难点、项目成果介绍演示、应用情况、评价分析、教学创新应用等。

  • 报告形式不限,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图片、图表、视频、数据/数字模型/程序代码等。

T3面向实训实践的VR/AR创新应用
  • 面向实训实践场景设计、VR/AR实训课程资源制作、VR/AR交互制作、VR/AR发布等的参赛实训项目应用。

  • 报告内容应包括项目背景、原理流程、项目开发过程、关键数据、创新点难点、项目成果介绍演示、应用情况、评价分析、教学创新应用等。

  • 报告形式不限,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图片、图表、视频、数据/数字模型/程序代码等。

T4面向行业项目的3D/VR/AR数字化虚拟仿真开发与应用
  • 3D/VR/AR数字化虚拟仿真项目开发与应用、VR/AR软/硬件交互系统与平台项目创新应用、VR/AR产品/设备项目开发应用等的参赛项目报告。

  • 报告内容应包括项目背景、原理流程、项目开发过程、关键数据、创新点难点、项目成果介绍演示、应用情况、评价分析、教学创新应用等。

  • 报告形式不限,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图片、图表、视频、数据/数字模型/程序代码等。

T53D/VR新零售电商创新创业应用
  • 新零售·新设计·新制造模式下创意/创造/创新/创业团队项目发布与协同应用(包括:3D时尚设计·个性爆品、师生保荐各地特产、原创定制·DesignStore)等的创新创业参赛项目报告。

  • 报告内容应包括项目背景、项目/团队介绍、项目开发过程、关键数据、创新创业点难点、项目成果演示与收益介绍、应用情况、评价分析、教学创新创业应用等。

  • 报告形式不限,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图片、图表、视频、数据/数字模型/程序代码等。

T6工业互联网/大数据创新应用
  • 大数据采集、数据挖掘分析与决策、工业应用结合/设备物联、工业过程监控管理、工业互联网应用展示等的参赛项目报告。

  • 报告内容应包括项目背景、原理流程、项目开发过程、关键数据、创新点难点、项目成果介绍演示、应用情况、评价分析、教学创新应用等。

  • 报告形式不限,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图片、图表、视频、数据/数字模型/程序代码等。

T7人工智能创新应用
  • 人工智能的数据、算法和处理/引擎、机器深度学习应用、人工智能产品及无人产业领域应用等的参赛项目报告。

  • 报告内容应包括项目背景、原理流程、项目开发过程、关键数据、创新点难点、项目成果介绍演示、应用情况、评价分析、教学创新应用等。

  • 报告形式不限,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图片、图表、视频、数据/数字模型/程序代码等。

7.5. 按省/直辖市/自治区组织赛区,各赛区组织现场操作/答辩评审或线上评审,选拔产生全国总决赛(国赛)入围资格。

7.6. 赛项组委会与专家委员会按各赛区参赛数量与参赛项目质量,为各赛区分配全国总决赛(国赛)入围资格的名额

7.7. 省/直辖市/自治区赛区选拔时赛区选拔时间为9月。各赛区组委会具体办法另行通知。

8. 全国现场总决赛

8.1. 全国现场总决赛时间:11月8-10日,地点:湖南·长沙。

8.2. 全国现场总决赛采用现场操作+项目报告+答辩评审等组合方式进行:

赛项代码赛项现场竞赛办法评分标准
T13D设计与3D打印
  • 竞赛方式:现场操作+现场报告+答辩评审。

  • 现场操作:现场完成面向课程/专业/实践教学或行业专业应用的3D扫描-逆向工程-再创新设计-3D打印-3D检测等三维数字化应用,完成现场报告(240分钟)。

  • 现场答辩评审:说课(2分钟)+官网提交的项目介绍(5分钟)+现场操作报告讲解(5分钟)+评审问辩(8分钟)。

  • 报告内容应包括项目背景与准备,全流程实操记录,过程节点数据,结果与报告,分析与点评、教学创新应用等。

  • 报告形式不限,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图片、图表、视频、数据/数字模型/程序代码等。

应用全流程

的完整度

40%

创新应用性

(可实现性)

20%
每个单项完成的效果/实现结果20%

项目报告与文

10%

现场演示与答辩

10%
T2面向专业课程教学的VR创新应用
  • 竞赛方式:现场VR内容制作及发布(90 分钟)+现场展示(15 分钟)+答辩评审(5 分钟)。

  • 面向专业课程教学设计、VR 课程资源制作、VR 交互制作、VR 发布等应用现场制作。

  • 现场说课演示内容应包括课程项目设计书、项目开发过程、关键数据、创新点难点、项目成果介绍演示、VR 应用情况、评价分析、教学创新应用等。

  • 报告形式不限,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图片、图表、视频、数据/数字模型/程序代码等。

提交项目报告与资料20%

现场VR内容制作及发布

30%

专业课程教学创新应

20%

现场展示与答辩

30%
T3面向实训实践的VR/AR创新应用
  • 竞赛方式:现场VR内容制作及发布(90 分钟)+现场展示(15分钟)+答辩评审(5 分钟)。

  • 面向实训实践场景设计、VR/AR实训课程资源制作、VR/AR 交互制作、VR/AR 发布等应用现场制作。

  • 实训项目报告及现场介绍演示内容应包括项目背景、原理流程、项目开发过程、关键数据、创新点难点、项目成果介绍演示、应用情况、评价分析、教学创新应用等。

  • 报告形式不限,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图片、图表、视频、数据/数字模型/程序代码等。

提交项目报告与资料20%

现场VR内容制作及发布

30%

专业课程教学创新应

20%

现场展示与答辩

30%
T4面向行业项目的3D/VR/AR数字化虚拟仿真开发与应用
  • 竞赛方式:【答辩评审】说课(2分钟)+项目介绍(5分钟)+现场演示(5分钟)+评审问辩(8分钟)。

  • 3D/VR/AR数字化虚拟仿真项目开发与应用、VR/AR软/硬件交互系统与平台项目创新应用、VR/AR产品/设备项目开发应用等的参赛项目报告与介绍演示。

  • 项目报告及现场介绍演示内容应包括项目背景、原理流程、项目开发过程、关键数据、源代码、创新点难点、项目成果介绍演示、应用情况、评价分析、教学创新应用等。

  • 报告形式不限,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图片、图表、视频、数据/数字模型/程序代码等。

项目创新度

20%

项目技术难度

20%

项目实用价值度

30%

项目报告与文

15%

现场演示与答辩

15%
T53D/VR新零售电商创新创业应用
  • 竞赛方式:现场介绍演示(15分钟)+答辩评审(10分钟)。

  • 新零售·新设计·新制造模式下创意/创造/创新/创业团队项目发布与协同应用(包括:3D时尚设计·个性爆品、师生保荐各地特产、原创定制·DesignStore)等的创新创业参赛项目报告与介绍演示。

  • 报告内容应包括项目背景、项目/团队介绍、项目开发过程、关键数据、创新创业点难点、项目成果演示与收益介绍、应用情况、评价分析、教学创新创业应用等。

  • 报告形式不限,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图片、图表、视频、数据/数字模型/程序代码等。

项目创新度

20%

项目技术难度

20%

项目实用价值度

30%

项目报告与文

15%

现场演示与答辩

15%
T6工业互联网/大数据创新应用
  • 竞赛方式:现场介绍演示(15分钟)+答辩评审(10分钟)。

  • 大数据采集、数据挖掘分析与决策、工业应用结合/设备物联、工业过程监控管理、工业互联网应用展示等的参赛项目报告与介绍演示。

  • 报告内容应包括项目背景、原理流程、项目开发过程、关键数据、创新点难点、项目成果介绍演示、应用情况、评价分析、教学创新应用等。

  • 报告形式不限,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图片、图表、视频、数据/数字模型/程序代码等。

项目创新度

20%

项目技术难度

20%

项目实用价值度

30%

项目报告与文

15%

现场演示与答辩

15%
T7人工智能创新应用
  • 竞赛方式:现场介绍演示(15分钟)+答辩评审(10分钟)。

  • 人工智能的数据、算法和处理/引擎、机器深度学习应用、人工智能产品及无人产业领域应用等的参赛项目报告与介绍演示。

  • 报告内容应包括项目背景、原理流程、项目开发过程、关键数据、创新点难点、项目成果介绍演示、应用情况、评价分析、教学创新应用等。

  • 报告形式不限,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图片、图表、视频、数据/数字模型/程序代码等。

项目创新度

20%

项目技术难度

20%

项目实用价值度

30%

项目报告与文

15%

现场演示与答辩

15%

8.3. 由赛项组委会与专家委员会组织评审专家团进行现场评审,最终产生全国现场总决赛一二三等奖等各奖项。

8.4. 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同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应用大赛组委会,统一对获奖选手/团队及其所在院校进行表彰和奖励,获奖结果将列入全国高校学科评估评价体系。

9. 相关条款

9.1. 鼓励跨界融合创新、鼓励多元创新应用。

9.2. 参赛团队身份信息以赛项报名表(所在学校/院系盖章)为准。

9.3. 参赛团队必须承诺真实并独立完成项目、并参加赛项。不得冒名顶替、弄虚作假,如发现,取消参赛和获奖资格,并通报批评。

9.4. 参赛团队应自觉遵守知识产权有关法规,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或其他权益;对于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,由参赛教师自行承担全部经济和法律责任。

9.5. 参赛团队拥有参赛项目(包括创意、文档、数据/代码源文件、图片、视频等)的知识产权;赛项组委会保留对参赛项目进行宣传、推广的权利,对参赛项目的其他商业使用须征得参赛团队同意。

9.6. 参赛团队获得的奖金(或奖品)如需缴纳税费,将由参赛团队自行承担并办理相关手续。

9.7. 获奖参赛团队有义务协助并配合大赛组委会做好大赛宣传、推广工作。

9.8. 参赛团队一经报名即代表完全接受赛项规则与竞赛办法。

9.9. 赛项组委会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赛程、奖项设置等进行微调,调整详情都会在大赛官方网站公告。

9.10. 参赛团队应按分赛项要求报名参赛并提交项目报告及相关资料,若审核后,不符合该分赛项要求,赛项组委会有权进行调剂。

9.11. 赛项组委会拥有“3D/VR/AR/AI数字化虚拟仿真应用创新主题赛项”最终解释权。


分享至 :

2020-05-29 01:08:45

1202 条阅读量

确认投诉此资讯吗?